目前就业市场上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在纽约大学真实的就读体验和就业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C同学的亲身感受。
今天,我们请到了去年在优斯老师们的帮助下进入纽约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的C同学,来跟大家分享在这个项目里的所见所闻,希望能给到计划申请的各位同学一些中肯的建议。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招生篇
优斯:NYU的 CS项目招生规模大概是多少人?其中中国学生比例是多少?(录取的中国学生群体有什么特点吗? 比如海本 985 这样?)
C同学:由于疫情,我入学的这年有去年defer过来的同学,最终入读的大概有200人左右,其中中国学生大概能有一半,剩下的人里印度学生比例较高,也有少量的韩国学生。
录取的中国学生第一个特点是,国内名校背景的同学比较多,海本背景的不是特别多,可能是因为海本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要么倾向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要么更偏向于去硅谷附近学校读研。第二个特点是,数学都特别好,因为这个项目本身对数学要求高,国本同学数学特别好,GRE数学基本上是满分,尤其国内顶尖工科大学的学生,是非常受这个项目欢迎的。
优斯:有没有什么申请建议给下一届将要申请NYU的学弟学妹们?
C同学:建议学弟学妹们注意一下官网上的Admission page, 每个项目都是不一样的,不要误以为CS项目都是一样的。申请纽大的话,除了这个MSCS(Masters in Computer Science)项目,还有MSIS(Maste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MSIS不要求申请者必须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但要求至少一年工作经验。
NYU CS的bar相对较高,如果考虑留美就业,硅谷附近名气稍逊的大学(或分校区)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靠近硅谷,就业是有优势的。比如东北大学硅谷校区的计算机项目,名气不如NYU,但就据说还是不错的。
另外,NYU工程学院(Tandon学院)下的CS项目更偏向以就业为导向,Tandon给的就业支持也不错,而Courant MSCS项目相对研究的更深入一些,求职面试不一定用得着,但是考虑到长远发展以及未来就业,这个项目更有利于培养自身的综合实力。
优斯:NYU今年的招生规模有没有缩减?录取竞争是不是更加激烈了?
C同学:现在申请竞争更激烈了,这个项目的录取率比较低,去年的录取数据未公布。CS专业本身申请竞争就激烈,申请量是别的专业几倍左右,还有一些转码来申请的同学。
优斯:以你的了解,NYU在招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哪些素质和特点?有什么技能或课程基础、经历是可以加分的吗?
C同学:学校招生时非常看重数学能力,刚刚说过,项目对数学的要求高,同学们的GRE数学基本接近满分。如果还能有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够加分不少,比如图形学、数据库、算法等。
优斯:本科什么专业申请更有优势?录取学生的GPA大概是怎样的?
C同学:肯定是计算机专业申请更有优势,但学校非常看重学生的数学能力。录取学生的GPA偏高,我接触到的同学基本3.8以上。由于疫情,学校不强制要求提供GRE成绩,过往提供GRE的一般成绩在325+。
优斯:是否了解 CS项目招生的情况?以及项目的申请难度?项目特点?
C同学: NYU 计算机学院纯计算机的两个项目,一个是MSCS(Masters in Computer Science),也就是我就读的这个项目,第二个是MSIS(Maste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申请难度低一些,录取率也高一些,但是要求一年全职工作经验,如果是满足工作经验要求的同学,我非常推荐去申请这个项目。两个项目的课程大部分是一样的,有一两门有所区别,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就是为了就业必须学的课程,这两个项目是没有区别的。尤其是在美国有过一年工作经验的同学,想转码的话,去申请这个专业,录取概率比较大。
项目篇
优斯:NYU的CS专业学习压力大不大?
C同学:压力还好。学习之余,我还可以踢踢球。但由于NYU没有校园,教学楼散布在城市里,和城市融为一体,所以校园活动、课外活动,相比有校园的学校可能没有那么丰富。
优斯:你的课程设置在专业度方面有什么特点?
C同学:专业度比较高,对于找工作,学好重要的那些课程专业度上就够。课程设置上,理论化的内容多一些,底层知识比较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很有利的,也可以选两门Tandon的课程。
学校在AI 方面很有优势,博士的水平也相对较高。
优斯:就读这个项目的体验如何?
C同学:学校的地理位置好,学院的排名高,全美前三,系里有业内特别有名的教授,比如计算机行业最早写书的大牛,现在供职于facebook,但上他的课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
由于没有校园,再加上同学们都目标明确,平时比较忙,social方面的活动会少一些。我至今没有见过不上进的同学,基本上都很优秀又很努力。
优斯:有什么建议要给将去就读的学生吗?比如有什么坑可以避免的,或者有什么准备可以提前做好的?
C同学:最主要的建议是来之前想清楚毕业后要读博还是找工作。这是最重要的事,因为这两个目标的实现路径是完全不同的。想毕业后就业,就要提前很长时间在准备面试的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生开始前做好入学后即找实习的准备,同时也要做好networking。找实习、找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7-8月份就开始海投简历,到了来年1月份才拿到面试,2月份拿到实习offer。如果想要读博的话,那就奔着读博去努力,选好学校和项目,提前和教授套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等。
另外一个建议是就读之前要尽早找房,学校宿舍很难拿到的,而租房价格差别很大。
优斯:在学校就读的费用如何呢?
C同学:正常消费的情况下,学费及各项费用加起来,一年大约是5万美金,比哥大便宜很多。吃饭上NYU食堂研究生需要单独买plan,不是很合适,大约得1-1.5万刀。住宿,一个月大概2000刀+。
就业篇
优斯:疫情之下,这个专业毕业生留美就业的可能性大吗?
C同学:疫情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上一届的学生,因为疫情被迫回国。本来,我们这个专业留美工作希望是最大的。美国每年大约有2万H1B名额给(中国国籍的)申请者,(研究生和博士生池子与本科生比相对更大)其中80%的岗位是给到互联网相关岗位学生的,所以我们拿到工作签证的概率最高。但是在美国找工作有一个问题就是最好有美国公司的实习经历,国内的工作经历不够strong,可能在筛选简历的这一关就会被机器筛掉。所以找一份美国公司的实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疫情影响的就是这一环节。公司转为线上办公的话,招实习生就比较少了,因为带实习生还是线下更方便一些,公司也觉得更容易培养出感情。而且线下的实习拿到return(实习表现好而被公司聘为全职员工)的概率高一些。这就导致找实习变得困难起来。至于我们这一届的情况(2021入学,2023毕业),现在还不清楚,还没到毕业的时候。虽然我拿到了offer, 但中间也努力了好几个月。
我觉得找工作这件事,自身实力具备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过程会曲折一点,但最后拿到offer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单就项目来说,排除其他因素,毕业生留美工作是没有问题的,拿到OPT(注意不是H1b,那个需要抽签)也是没有问题的,但长远的职业发展就是另一回事。
读博的毕业生比较少,大部分同学进了互联网领域的公司。职位,大概是做data scientist,做SDE(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或其他的计算机岗位。
优斯:大家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找工作?毕业生去哪个城市就业的最多?
C同学: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在求职平台进行海投,也可以通过内推。
城市的话,众所周知,硅谷的机会多,那边互联网的公司规模更大数目更多。纽约的互联网企业,相比较而言,就属于是“小公司”了。大的互联网公司跟纽约的金融类公司比,对国际学生身份更友好。大的公司在纽约也都有office,可以争取一下机会。
优斯:在就业方面,学校提供的帮助多么?
C同学:因为疫情,现在基本上没有线下会面了,这方面受到了很大限制。实际上NYU以本科为主,不像哥大是以研究生为主,所以在各方面上,学校向研究生倾斜的资源就会少一些。
优斯:毕业生的起薪大概是多少?
C同学:11万美金,最近package还在上涨。
优斯:找工作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C同学: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忽视面试方面的准备,一个是CS这个行业革新比较快,相对而言,学校学得东西就比较老,需要搜集专门的知识进行准备。举例来说,学校的算法课和最后面试的算法题,理论都是一样的,但是分析和解题过程需要展示给面试官。另一个就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项目,不单单是学校里的内容,是与公司需要的框架和技术匹配的项目,这也很重要。第二个原因就是面试技巧,一般进一家大公司都要经历几轮过关斩将,除了考察专业能力,像编程、设计APP等,还有考察面试技巧的环节。比如behavior question和HR面,behavior question可以参考之前面试过的同学经验,但是要结合自己的项目经历去回答。HR面经常会刷下比较多的人,比如亚马逊的面试,企业本身有一个16条leadership principals的文化,在HR面问的那些问题,像deadline紧张的项目怎么处理,被人批评怎么处理,和人冲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在回答上都要往16条(军规)上靠,要答到点上。这些问题的权重不比写代码要低。如果需要,也可以考虑参加一些培训。
好啦,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C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的纽约大学计算机硕士专业申请和就业的第一手资料。相信小伙伴们看完以后,对这些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祝愿大家未来都能斩获名校Offer,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绽放风采!
注释:
1. MSIS项目工作经验要求原文:
At least one year full-time experience in a demanding position
Evidence of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otential
Evidence of ability to excel professionally in a corporation